朱元璋静静地坐在龙椅上之上,眉头微蹙。
他环顾四周,大臣们或低头沉思,或面面相觑,显然都被宗弥的话说中了。
窗外的阳光透过帘幕,斑驳地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内,却照不亮朱元璋心中的阴霾。
突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手持玉笏,声音洪亮:“陛下,贫民窟之事,臣早已知晓,可是现如今北伐在即,国库也一直没那么多钱,实在难以再挤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贫民窟的生活条件,所以一直也不知如何是好!”
大臣的话音一落,整个大殿仿佛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朱元璋的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那位大臣,似乎在寻找他话语中的真实与谎言。
大臣的脸色微微发白,但仍旧坚定地站在那里,没有退缩。
宫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窗外的风轻轻吹动帘幕,带来一丝丝凉意。
大臣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陛下,贫民窟之事,臣曾尝试通过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但效果甚微。
臣深知此事关乎百姓福祉,也一直在寻找解决之道,只是……”
朱元璋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发出沉闷的回响。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北伐固然重要,但民生亦为国家之本。贫民窟之事,咱岂能坐视不理?”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大殿内的每一位大臣,“咱知国库紧张,但咱更知百姓之苦。你们这些官员竟然无一人能解决,那天下的百姓要咱如何相信你们可以管理好?
看来宗弥说的没错,你们这些人都当官当习惯了,只知道自己得失。
你们忘了,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你们的荣华富贵,都是建立在百姓的辛勤劳动之上。
若只知索取,不知回馈,那这天下,还如何太平?”
朱元璋的话算是认可了宗弥之前对于文武百官的判定,他目光如炬,扫过宗弥所指的文武百官。
朝堂之上,气氛顿时凝重起来。武将们身披铠甲,威武雄壮,仿佛能听见战场上铁马金戈的回声;
文臣们则长袍广袖,儒雅中带着几分沉稳,似乎能感受到他们笔下谋划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站起,脚步沉重地走向金阶,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众人心头。
他缓缓开口,声音虽不高,却充满力量:“宗弥所言,甚合咱意。
你们既为官员,每天上朝,口口声声说的都是这边受了灾,那里有兵变,难道众官的职责也只是汇报?”
朱元璋的声音突然提高,如惊雷炸响,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他双手紧握,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仿佛要将所有懈怠和失职都尽收眼底。
他目光如刀,锐利地扫过每一个官员的脸庞,仿佛要看透他们的内心。
朱元璋走到金阶之下,面对百官,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沉声道:“国家之事,非儿戏。
咱需要的是能真正为国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的官员。而非只会抱怨、推诿之辈。”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朱元璋的每一句话,都如重锤般敲击在每个官员的心头。
他缓缓踱步,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日,咱便再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证明自己的价值。
文臣们,你们需为朕出谋划策,解决民生之困;
武将们,你们需训练兵马,保卫边疆安宁。若有懈怠,咱绝不姑息!”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官员们纷纷低下头,心中既有惶恐,也有激动。
这时,刘三吾从队列中缓缓走出,他的步伐虽慢,却显得坚定而有力。
他身着朝服,衣摆随着步伐轻轻摆动,仿佛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他走到宗弥面前,微微低头,行了一礼,然后抬起头,目光直视着宗弥,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尊重与好奇。
“宗弥大师,”刘三吾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你今日之言,对众官的批判,我深以为然。
只是,我心中有一问,想请教大师。在你心目中,究竟什么样的官,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好官呢?”
他的问题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又是一片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宗弥和刘三吾身上,等待着宗弥的回答。
宗弥微微一笑,那笑容如春风拂面,又如晨露滋润心田。
他缓缓开口,声音清朗而富有磁性:“宗弥虽未涉足官场,却也在书中探寻过为官之道。各位文官,想必都曾翻阅过老子的《道德经》吧。”
说到此处,他目光扫过众人,只见那些文臣们纷纷点头,宗弥继续道:“老子的《道德经》已经明确指明为官之道,宗弥不才,总结五点。
一、杜绝私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二、廉洁自律--不欲以静,天下自正
三、推功揽过--能受国之垢,谓社稷主
四、诚信为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五、持平常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