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四万三千多人。具体所在地是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以及其他一些县如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阿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阿昌族通常采用砖瓦、木石结构,形成四合院的形式。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楼下是猪栏和牛栏。阿昌族的房屋内壁过去主要是木框,喜欢在这内壁上雕刻各种各样的图案。阿昌族的屋顶覆盖青瓦,尤其是正房的屋顶覆盖有凹型青瓦,后墙和两侧山墙以土坯砌筑,屋檐有精美的木雕装饰。
阿昌族的美食营养又丰富。“阿昌烤猪”是冬季进补的食物,食材是选用三十五斤以上六十斤以下的土杂猪,用秘制调料和特殊香料腌制,然后在炭火上炙烤而成。“阿昌烧鸡”是选用新鲜的土鸡,用秘制调料腌制后,在炭火上炙烤而成的美味佳肴。“过手米线”是以细米线为主料,调料有花生碎和辣椒等。特点是用手抓着吃。“火烧猪”制作时,将猪宰杀去毛、剖肚洗净后,用稻草火烧烤,边烤边用燃过的草灰拌成泥浆敷在猪上,烤出油来,皮黄脆肉香味浓。“牛干巴”是阿昌族的独特土产,易保存、携带和食用都很方便。“酸辣谷花鱼”是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食用。阿昌族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如腌腊、锅子菜等美食。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有“耍白象”,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会街”中的一种。耍白象主要由木料作为架子,竹蔑编成身,象身用白纸裱糊的一种道具,表达了对“个打马“释迦牟尼,(也被称为“菩萨”)的敬仰。阿昌族“过年节”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准备,在过节期间有一些特定的禁忌,那就是初一至十五忌舂碓,传说若这样做会招引虎豹入寨。解除婚约的特定方式阿昌族在解除婚约时,需要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并且忌烧毁相片、头发,认为这样做会导致人病或发疯。
阿昌族的“丧葬习俗”是在人去世后,家人会请祭司或和尚为亡者举行超度仪式,并在葬礼上表演节目,以表达对亡者的怀念和追思。社交礼仪指的是阿昌族在待客上有其特定的礼仪,如劝饭习俗,无论客人是否已饱,都应接受劝饭,确实吃不下,主人会不给你添饭,劝饭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阿昌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喜欢酸笋、酸菜等食物,自酿米酒。阿昌族的男性通常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和黑色长裤,而女性则穿着长袖圆摆对襟衣和筒裙,配戴银饰。阿昌族多居住在坝区和半山腰上,他们的卧室有特定的规定,老者居住在左边,其他的人居住在右边,男性长者忌进已婚晚辈的卧室。 “窝罗节”是阿昌族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人们围绕着“窝罗台方”跳窝罗舞。 还有阿昌族的传统体育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春灯等活动。使春牛、阿昌族歌舞、甩鼓、象脚鼓舞、耕田佬等传统文艺节目。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总人口四万五千多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市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此外,普米族还分布在临沧市的云县以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等地,与当地其他民族杂居。普米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为南、北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普米族信仰苯教、韩归教、藏传佛教等。
普米族的住房建筑有木楞房、木板房、土墙房三种。木楞房分为单间式、双间式和三间式,每种布局都有带外廊和不带外廊的区别。家中长辈居住的卧室中,必须设有“高火床”。高火床离地面约为八十五厘米,男家长居左,女家长居右,晚辈不得使用。中间的火塘略低于床面,靠外一端放置铁三角,用于做饭。木板房主要使用去皮杉木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这些木材经过处理后,用于构建房屋的框架。
房屋的墙体由直径约十二公分的杉木构成,四角立柱,中央设有一根大柱,称为“擎天柱”,被视为神灵所在的地方。屋顶成人字形,使用木板或瓦盖顶。房屋内部布局有一定的规范,门朝东,设有火塘和床铺,火塘是家庭活动的中心,用于取暖、烹饪和接待客人。普米族的房屋门外常悬挂牛羊的骨头,传说还具有驱邪的作用。土墙瓦房的正屋与木楞结构的侧房搭配在一起。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是他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他们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这些房屋通常以直径约二十公分左右的圆木横架垒墙,房顶一般以木板覆盖而成,形成四方形。普米族的民居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建筑形式,如木垒子式的建筑,这种建筑两侧的圈房大多在正面另行开门,大哥大姐可以在圈房中居住,通常有男左女右的习惯。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地区的人们,喜欢聚族并沿河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