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农工商,农不能动,那就动后面两个,工商,向买卖人下手。免不了要先向最赚钱的行业下手,拣肥肉切。
最赚钱的有什么行业?办学校、开医院。哪样涉及民生,哪样赚钱。
哦,说错了,那个时代不是这样的。
在那个时代最赚钱的是两个行业:盐、铁。盐谁都要吃,铁谁都要用,找个山头开矿,钱就来了,真正的坐吃山空。
从盐铁身上捞钱,一般的想法还是多收税。怎么个提税法?财政部部长郑当时说,我手下有两个人想对这个事发表意见。
那就来讲吧,刘彻说。
这两个人是孔仅和东郭咸阳,商人出身,官任大农丞,是郑当时的属官。
孔仅和东郭咸阳对刘彻说,我们不提盐铁税。
什么意思?
与其提税,不如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生意我们来做,赚多少都是国家的。
又是一个断子绝孙的好主意,可以和主父偃当年的推恩令媲美。
这么好的提案刘彻当然不会拒绝,还从身边抽了一个人,桑弘羊,配合孔仅和东郭咸阳。
桑弘羊出身洛阳大商家,十三岁就跟在刘彻身边。桑弘羊虽人不在商界,却有最精明的商业头脑。也就是说,负责盐铁专卖一事的三个人,都是生意人。
做生意还是要找生意人。
任何改革免不了要伴随着新的法律出台,这个事情肯定落到张汤头上了。不止是出台新法律,盐铁专卖整件事,刘彻都让张汤担下来了,这么大的事情,没个大人物牵头干不起来。孔仅、东郭咸阳、桑弘羊三个人直接向张汤汇报,张汤直接向刘彻汇报。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张汤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上面还有个丞相,盐铁专卖这么大的事情,丞相干嘛去了。
丞相没干嘛,现任丞相庄青翟,被晾起来了。
皇帝或者皇帝的代言人,比如吕后、窦老太太一类人,代表皇权;丞相是政府首脑,代表相权,政府的权力。丞相本来应该很忙,吕惠文景时期,大小事情都是丞相说了算,皇帝负责签字。
这不是说皇权不如相权,而是皇帝把权力下放。皇帝有资格专权但是不专权,皇帝认为没必要,又不搞什么全民总动员之类,何必专权;丞相有潜力专权但是不敢专权,有皇帝在上头制衡。皇帝、政府大家各司其职相安无事。
这是皇帝和政府之间一个微妙的平衡,当然这不是天平式的平等的平衡,因为皇权有永远的主动权。尽管这样,吕惠文景时期的权力体系,依旧历来为后人称道。
刘彻精力旺盛,是个劳模皇帝,丞相该干的事情他自己干了。因为刘彻想法太多,中间夹个丞相,不如自己决定来得干脆直接。
如果丞相是个听话的主那还好,比如公孙弘,当初刘彻挽留公孙弘,就是因为公孙弘很配合他,而且很能干,也是个劳模,劳模喜欢劳模。但是劳模又听话的人不好找啊,丞相这个政府首脑又不能没有。
这个事情其实很好办,找一个老资格的家伙,给他扣顶帽子,上写丞相二字,好,你就是丞相了。刘彻真就是这么干的,根本不把丞相当回事。所以刘彻时期,长安城职位最高的是丞相,日子最不好过的也是丞相。
刘彻时期,长安城的权力分布稍微有些特殊,自从窦老太太死后,那个微妙的平衡被刘彻轻松打破了,变成有些像放射状的体系,以刘彻为放射源。刘彻是皇帝兼政府首脑,换一种现代说法就是极权主义,嚣张一点的说法就是唯我独尊。所以保守派的汲黯很有意见,说刘彻用人就是堆柴禾,后来者居上,他这话的背后其实就是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放射状的权力体系效率高,弊端也大,放射源出了问题,大家都倒霉。距今并不遥远的过去就出过这种事,我想不用多说吧。
公孙弘死后接任丞相的是李广的堂弟李蔡。我们前边说过,这是个风评很差的人。李蔡在任期间什么事也没干,他也没机会干,没两年自己犯事被刘彻逼着自杀了,刘彻杀丞相就像杀鸡。
李蔡之后便是庄青翟,正好赶上张汤这个新劳模任御史大夫,被刘彻倚重,没庄青翟什么事,况且庄青翟早年是窦老太太的人,刘彻根本就没指望过他。
张汤给刘彻汇报工作,尤其涉及盐铁专卖的事情,动不动就到太阳落山,刘彻更是细心倾听,而后批示意见,让张汤去办,以至于当时就有说法,“丞相取充位,天子事皆决汤”,丞相庄青翟被架空,刘彻的事都是张汤操办。
庄青翟不甘心啊,他是什么出身,什么资历,祖上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武强侯庄不识,打过造反的英布),老太太在的时候做过御史大夫(前文有提及),他能忍受张汤这个低级公务员家庭出身的家伙在他面前耀武扬威吗。
目前庄青翟还扳不倒张汤,但是他有这个心思。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