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民风光进京后,第二日便被子昼诏进了宫中。
据说当天两人从早上谈到了深夜,饭都没吃。
如此三日,安立民都入宫给皇帝讲学,皇帝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可就在子昼想给安立民加官进爵的时候,他却拒绝了。
“立民爱卿,为何要拒绝呢?你与朕意见相合,若是我们联手,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皇上,如今您只是听了我的想法,被我的想法打动,认为有机会,可是臣需要皇上您完全的支持,而不是仅仅让臣一试,若失败了就调转方向,如此原本可以成功的,也成功不了了。”
“朕自然是支持你的。”
“那么臣请问皇上,如果在实施政策的时候,您的妻子,您的挚友都反对,您该当如何,会否动摇?如果在新政颁布之初,百姓反对,百官反对,收效又不够快,您又该当如何?如果您无法排除非议,有一定要将新政推行下去的决心,便算不得完全的支持,没有完全的支持,臣也无法将事情做成。”
“好!立民想得透彻,朕明白了,朕会给你授权,请你放手去做,朕也给你时间,三年后见分晓,可好?”
“如此臣便可安心了。”
安立民于新政早已有成熟的计划了,依据这么些年他在地方上的经验,他认为自己有把握,改革税制、土地政策等等,是定可以让国库丰盈起来,也让百姓生活富足起来的。
可是这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大臣后知后觉,开始上书,请求罢免安立民,其中也包括司大人。
司大人认为,国家能产出的粮食、货物等是有限的,怎么可能两全其美,饼就这么大,交上去的多了,百姓必然要遭受盘剥,不是简单改革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但是安立民又拿出自己在地方上的成功经验,堵住了众大臣的嘴。
这期间,子昼也有过犹豫,他当然也知道,安立民在地方上不全是成功的,失败的例子皆很是惨痛。
但是安立民为他画出的图景太过诱人了,国库充盈,兵力强盛,收复失地,完成本朝所有帝王都没有完成的伟业!
安立民心里也清楚,皇帝的话不能全信,虽然皇上嘴上说完全支持自己,可上下嘴皮子动一动的事,没有那么牢靠,他需要皇帝当众表态。
就在这时,出现了阿年案。
案子本身并不复杂,阿年是地方上一个小门小户家的姑娘,长得美人也泼辣,却被许给了当地一个穷农户,她很是不满,便背地与情夫苟合,两人竟密谋要杀了丈夫,可是两人失了手,没有杀死丈夫,却被丈夫反告了。
本来这个案子清清楚楚,就是阿年谋杀未遂,可是在审问的过程中,这个阿年供认了犯罪的事实。
地方官也不知是想干票大的还是怎样,判定阿年属于自首,可这个判决结果下来,却被刑部打了回去,刑部认为这不算自首,而这位郑姓地方官曾在大理寺任职,对刑律最是熟悉,一番辩驳竟将这个案子捅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便将案子交给了安立民,这安立民便举荐了司大人一起审理,美其名曰担心自己一个人会有失偏颇,实际上他很清楚,司大人是认可刑部的判决的,这如何能认定为自首呢?于理不合嘛!再说了,认为是自首的理由,是大周朝的律典文本规定,犯了杀人案子自首,可降为伤人,这里也没说清楚自首的情节,只是这些人依据这是杀人案子,来推说要降为伤人,这不是歪曲嘛!
司大人还是耿直,积极向皇帝陈情,可安立民不动声色,继续沿着地方官的思路,又复述了一边认定自首的理由。
司大人本以为自己胜券在握,这样的案子,如果认定为自首,那以后百姓杀人,只要认了罪,都可以倒推成伤人,必会祸乱天下,皇帝不会这么昏庸!
可没想到,皇帝这次竟坚决站在了安立民一边,认可了自首成立,还将那位郑姓地方官一举提拔成了大理寺的二把手。
如此朝中哗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了,皇帝已经选择和安立民共乘一条船了。
这件案子盖棺定论之后,安立民就加快了清除异己的脚步,他接连拿几个谏官和文臣开刀,几乎到了只要与他意见相左,就会被贬谪的地步,这样一来,除了位高权重,他轻易动不得的官员,其他的要不是被他贬了,要不是早就不敢说话了。
司大人对朝局感到绝望,也便请辞回了洛阳老家,专心修书去了。
与此同时,安立民的各项政策也都强力推行了下去,包括科举,也将他的著述作为必考的教材。
“皇上,这般推行新政,恐有不妥啊!”承简原依照着赵公君的话,一直没有在这场争斗中发声,可现今他实在忍不住了,还是出言劝谏了。
“新政本就激进,若推行起来也如此雷厉风行,不叫底下的官员和百姓喘息,恐怕越往下就越变了样,皇上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