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二人扶着刘定边,去了位于跨院的书房。
书房的布置和黄土城侯府几乎一致,只是面积大了许多,桌案也多出了几张。
桌面上摆放着各色书籍,以及大量的地图和官府公文。
看来刘定边这司空也不是白当的,平时没少忙活,官署里的文件看不完,都带回家里来看了。
三人落座后,刘腾飞接过丫鬟递上的茶水,之后屏退左右,又让侍卫在门外警戒,这才开始放心地说话。
“父侯此次召孩儿进京,可是有要事?”方选问道。
刘定边叹口气,压低声音说了目前的困境。
事情和方选预料的差不多,而且要更加严重。
当朝国君乃是少年天子,颇有进取之心,怎奈朝政被黄信把持,无法放开手脚。
当初先帝病逝时,因为太子年幼,所以专门指定了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忠勇伯黄信,北海郡公刘铎,泾阳侯刘铣,以及国师刘熔。
这四人乃是朝中最重要的大臣,互相都有不合之处,先帝先帝深谙平衡之道,托孤给四位重臣,就是为了让他们相互牵制,说白了就是三个刘姓一起制约一个外姓。
黄信家族人才辈出,本人又是数朝老臣,所以在大西国内可谓实力雄厚,主少国疑之际,可少不了他的辅佐。
同时有另外三人的存在,又能保证他不会生出作乱之心。
奈何这才过去不到三年,朝中的权力格局已经彻底改变。
先是国师的身体每况愈下,渐渐连每天上朝都做不到了,家族更是人丁不旺,难得有几个健康长大的,比如刘坦之这种,又都是没有能力的纨绔子弟。
之后是就泾阳侯重病,将近两年时间无法参与政事,刘闵的精力又都放在解决泾阳集团内部矛盾上,所以泾阳侯这一支在朝中的势力很快走了下坡路。
真正能抗衡黄信的,就只有北海郡公刘铎了。
刘铎是大西国最大的诸侯,也是朝中现有的两名公爵之一。
北海城是北方重镇,人口十万户,带甲十余万,祖上是当朝最大的开国功臣。原本北海郡公并不姓刘,太祖武王为避开异姓不侯的的规定,特地给他赐姓为刘,先是封为万户郡侯,之后擢升公爵,可谓极尽恩宠。
北海郡公对朝廷也是忠心耿耿,数代人坚守北方苦寒之地,从未使外族跨过北海与威武关防线一步。
所以先帝驾崩前,急召刘铎进京,任命其为司马,其子为卫尉。
本以为如此安排就能高枕无忧,怎料事与愿违。
刘铎之子年纪轻轻位列九卿,很快变得目中无人,在京城横行霸道,得罪了不少权贵,导致朝中老臣颇有怨言。
刚好一年多前,匈人大举南下扣边,威武关守将无能,接连吃了多场败仗,关外的十多个营垒尽数丢失。
刘铎便借此机会,让儿子带兵前去支援。一方面让他远离朝堂,避免再生事端,另一方面也是想给他立功树立威信的机会。
谁曾想,这小子贪功冒进,被匈人游击军诱敌深入全军覆没,仅余他一人逃回。
此战导致威武关城门大开,匈、氐联军进入城内一番劫掠,所幸中原反应迅速,调集兵马驰援,东边的温泉关和泾阳郡也都同时出兵,很快将威武关收复。
一战损失十万精兵,朝野震动,连年幼的国君也拍案大骂。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刘铎还想保全儿子的性命,便以司马的身份将之拿下,发配回了北海城。
怎料黄信却不依不饶,连同朝中大臣举谏,说定要斩杀此人,方能告慰战死沙场的冤魂。
当时国君年幼,看不出其中门道,仅凭自己的是非观,就支持了黄信的举措。
为保独子性命,刘铎不得不与司寇黄信妥协,辞去司马一职,退出权力中心,回到北海城,以换取对方高抬贵手。
四位顾命大臣两病一走,黄信又在朝中排斥异己,很便开始大权独揽。
此时国君才回过味来,知道中了黄信的奸计,但为时已晚,不但朝中各个主要部门,就王宫中也都是黄信安排的亲信耳目,完全将之架空。朝中大小事务,全都是黄信做主,他成了有名无实的一国之主。
不过当朝国君虽是年幼,却是个有主见的人,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先是将夏雷霆兄弟二人任命为宫廷侍卫,之后开始寻求地方诸侯的支持。
不久前,国师占卜出东方会开天眼,国君便提出御驾东狩。意外的是黄信并未反对,只是派了心腹将领全程陪同。
国君这次东出走的是北路,先到温泉关,然后到泾阳,之后过泾水抵达目的地。
表面上一路游玩,实则暗中联系诸侯与宗室。
刘定边就是在此时收到的密信,自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黄土城精锐尽出,前往东境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