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凤霞去找干活的人,张为清也没闲着,叫上林照成在码头搭了几个棚子。
海带苗太脆弱了,他这么做也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海带苗被阳光照射。
一直忙活到傍晚时分,两人一共搭了五个小棚子,足够容纳三四十个人在里面夹海带苗了。
“阿清,你们家的渔船回来了。”有卖鱼获的村民喊道。
张为清直起腰看向海面,果然看到了福清三号的影子。
“出海了五天,估计收获也不会太好。”张为清心中叹道。
等到福清三号靠近了,张为清开着小舢板船迎了上去。
“阿其,这趟的收获怎么样?”
梁正其沮丧摇头,验证了张为清的猜想。
“民哥说这趟才赚了一千来块钱。”赵二牛搬着一筐杂鱼走了过来。
收货差,留回来的鱼获也不上档次了。
“冬天鱼都往深海游了,收获差点也正常。”张为清安慰道。
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没办法左右。
回到家,几个女人正忙活着做饭呢。
“阿清,工人已经找好了,明天早上七点码头集合。”王秀莲下午也跟着去‘摇人’了。
“要我们也去帮忙吗?”沈凤霞围着围裙从厨房里出来。
“那倒不用,不是还要收鲜鱼晒鱼干的吗?你们忙你们的。”张为清摆手。
“哎?我怎么听隔壁有动静啊。”王秀莲慢慢站起身道。
“大哥回来了,估计是在洗澡吧。”
“怎么没过来说说话。”王秀莲嘀咕着。
“这趟出海的收获不太好,只赚了一千多块钱。”张为清解释道。
他已经看过卖货的单子了,基本全是不值钱的鱼获,关键是量也不多。
“一千多还不知足,以前一天挣一两块钱的时候不也活的好好的。”沈凤霞撇了撇嘴。
张为清也只能苦笑,前一段时间挣钱太多了,现在猛地收入降低,确实会有心理落差。
说了会话,张为清
到了第二天早上,张为清惦记着海带苗的事情,六点钟就起床了,开着拖拉机去老宅拉海带绳。
老宅这边的人也都起来了,沈凤霞甚至连早饭都做好了,见到张为清过来就招呼他吃饭。
“我喝点粥就行,是真冷啊。”张为清搓着手进到屋里。
“待会我们也都过去帮忙吧,反正下午才开始收鲜鱼。”沈凤霞又递给他一块热气腾腾的海蛎煎。
“行吧,事情还挺多的,你们帮忙张罗一下也好。”张为清也没再推辞。
吃完饭,装好了海带绳,一家人才往码头上走去。
“阿清。”
“清哥。”
福清三号上的船工们也来了,还有石增宏和吴家兄弟,帮着卸海带绳还有木桶等东西。
又过了一会儿,约定好的婶子大娘们也都过来了,三五成群的叽叽喳喳着。
到了七点钟左右,就看到两艘印着水产养殖所名字的铁皮船缓缓的靠了过来,张为清也看到了站在船头的陈侯和林朝东二人了。
“辛苦辛苦。”张为清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香烟、光饼挨个分给船上的工人们。
七点钟来到他们村子,这些人起码两三点就起床开始干活了。
“光饼趁热吃,这边还有热水。”张德让也帮着分发光饼,招呼着远道而来的大家。
船上的人狼吞虎咽的吃东西,张为清又叫上几人帮忙搬卸海带苗。
两艘铁皮船,足足二十几个大桶,海带苗的数量更是高达二十五万株。
正常情况下,一亩海带田需要两万五到三万株海带苗,今天运来的海带苗差不多能挂八到十亩海带田。
等二十几个大桶搬下来,林朝东和陈侯也吃的差不多了,就开始教村民们夹苗的手法。
“用手指把绳子掰开,然后把海带苗慢慢放进去,夹紧就可以了。”林朝东演示了好几遍,确保每个人都清晰的看到了。
“两株海带苗之间的距离要控制在六厘米左右,大概这么长。”陈侯伸手比划着六厘米的长度。
“是挺简单的啊,专家你帮我看看这样行不?”说话的功夫,有大婶已经夹好了一根海带绳,递给李朝东检查。
“不错,这样就行。”林朝东晃了晃,并没有出现掉苗的情况。
“大家先试一下就行,先别继续干了,夹苗之前还要把海带绳在海水里浸泡一下呢。”眼看积极的大婶大娘们这就开始夹苗了,林朝东又赶忙叫停。
“海水来了,海带苗也要在海水里浸泡一下。”张为清几人各自用水桶提着海水过来了。
“这天气还要沾水,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