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国时间6年3月11日,春风轻拂豫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袁绍的军营中却是一片紧张而肃穆的氛围。经过家族的不懈努力与各方势力的暗中支持,袁绍麾下的大军终于恢复了往昔的辉煌,四十万大军整装待发,战旗猎猎,士气如虹。
这一日,袁绍端坐于中军大帐之内,眉头紧锁,目光深邃。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虽能保得一方安宁,但要彻底清除黄巾余孽,还天下以太平,还需更多盟友的力量。于是,他召来了麾下智囊团,商讨对策。
“诸位,我袁绍虽已恢复大军四十万之众,但黄巾贼寇势大,分布广散,单凭我军之力,恐难以速战速决。”袁绍的声音沉稳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我意邀请袁术将军加入我们的行列,共同讨伐黄巾,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帐内一时静默,众人面面相觑,心中各有思量。袁绍的提议无疑是个大胆且富有远见的策略,但袁术此人,性情多变,且与袁绍素有嫌隙,能否顺利结盟,实难预料。
这时,谋士许攸站了出来,拱手道:“主公高瞻远瞩,此乃破敌良策。袁术虽与我等有隙,但面对黄巾之乱,大义当前,或可暂时放下私怨。且袁术麾下兵马亦不在少数,若得其助,我军实力大增,平定黄巾指日可待。”
另一谋士审配也点头附和:“许公所言极是。不过,说服袁术并非易事,需有合适之人前往游说,方能成其大事。”
袁绍闻言,眼中闪过一抹精光,他看向了坐在一旁沉默不语的曹操。曹操虽兵力远不及袁绍,但其智勇双全,且对黄巾之乱深恶痛绝,正是此行的最佳人选。
“孟德,”袁绍唤道,“你意下如何?愿否为大局计,亲赴袁术处,共商讨贼大计?”
曹操闻言,微微一笑,站起身来,拱手道:“袁兄既有此意,操岂敢不从?黄巾之乱,乃天下之大患,操虽不才,亦愿尽绵薄之力,共赴国难。只是……”
他话锋一转,目光中透出一丝忧虑:“袁术此人,性情难测,我此行能否成功,尚属未知。但若能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操虽九死而无悔。”
袁绍闻言大喜,亲自上前握住曹操的手,道:“孟德此去,定能马到成功。我袁绍在此立誓,待黄巾平定之日,必与孟德共享天下太平!”
于是,曹操带着袁绍的厚望与天下苍生的期盼,踏上了前往袁术营寨的路途。一路上,他心中既有对未知的挑战的忐忑,也有为天下除害的坚定信念。他知道,这一战,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辱,更关乎整个神国的命运与未来。
神国时间6年3月12日,春风和煦,阳光洒满了汝南郡的大道。曹操身着战袍,骑着高头大马,率领着一支精锐的骑兵队伍,缓缓抵达了南阳郡袁术的府邸。府邸前,守卫们肃立,见曹操到来,纷纷行礼让路。
曹操步入府内,只见袁术正坐于厅堂之上,两旁站立着数位谋士与将领,气氛庄重而严肃。曹操上前几步,拱手行礼道:“袁公,操有要事相商。”
袁术微微一笑,示意曹操坐下,随后问道:“孟德此来,所为何事?”
曹操正色道:“袁公,黄巾贼寇肆虐中原,百姓苦不堪言。我欲联合袁绍,共同出兵讨伐,以安天下。然我兵力有限,需袁公相助。若袁公能发兵相助,待平定黄巾之后,我愿以兖州之地相赠,或置换豫州境内郡县,以表谢意。”
袁术闻言,眉头微皱,陷入了沉思。他转头看向身旁的谋士们,只见他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片刻之后,一位中年谋士上前一步,躬身道:“主公,此事需谨慎考虑。黄巾贼寇虽众,但皆乌合之众,不足为惧。然出兵讨伐,需耗费大量钱粮兵马,且胜负难料。若胜,则兖州之地虽好,但远离中原腹地,难以掌控;若败,则损失惨重,恐难以承受。”
另一位年轻将领则持不同意见,他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主公,大丈夫生于乱世,当以天下为己任。黄巾之乱,乃国之大患,我等岂能坐视不管?况且,孟德兄乃当世英雄,与之联手,定能马到成功。兖州之地虽远,但若能借此机会扩张势力,岂非大善?”
袁术听罢,沉吟片刻,终于做出了决定。他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望着曹操,沉声道:“孟德兄,你的提议我考虑过了。黄巾之乱,确实需要我等共同努力才能平定。我愿意发兵相助,与你和本初(袁绍)共讨黄巾。至于兖州之地,我暂且不需要。待平定黄巾之后,我们再商议如何分配利益。”
曹操闻言大喜,连忙起身拜谢道:“多谢袁公深明大义!有袁公相助,平定黄巾指日可待!”
于是,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共同商讨了出兵的具体事宜。不久之后,袁术便派遣大军前往兖州与曹操会合,共同讨伐黄巾贼寇。
神国时间6年3月15日,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然而在这宁静的表象之下,一场关乎天下格局的巨变正悄然酝酿。袁术,这位野心勃勃的诸侯,率领着他那号称四十万大军的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