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中旬,王伦通过枢密院下发了军令调动,岳飞领兵前往燕山府,韩世忠领兵前往雁门府。
这样一来,燕山三府,就以林冲为总指挥,手下四名副将,分别是岳飞、呼延灼、武松以及张觉。
雁门府河东行省方向,则以韩世忠为总指挥,秦明、张清为副将,王禀为副指挥,钮文忠、广惠大师、雷横为后援。
河北行省真定府方向,则是卢俊义为总指挥,关胜、花荣为副将,郝思文则领唐斌、杨志等,随时支援。
对于完颜吴乞买而言,发动南下入侵的战争,既可以抢掠更多的人口、财富,又可以转移国内矛盾,让心有非常想法的儿子、侄子、弟弟们转移注意力,简直是一举多得。
而对于王伦来说,发动北伐战争,以军事上的胜利来压制国内前宋残留的大量守旧派势力,完成对前宋诸多守旧思想的改造,并梳理中原与东北的地域关系,同样势在必行。
这是一场命中注定的、为抢夺东北亚乃至东亚霸主地位的、不以最高统治者意志所转移的战争。
事实上新汉朝与金国的边地战斗,从燕山三府被赎买回来后就一直存在着。昌黎府方向反而是最安宁的,不管是吴乞买还是王伦,都很清楚互市对本国是有利的,所以在这里双方军队都很克制。
但河北行省西面,金兵对汉地的侵扰从来没有停止过,花荣在范阳府的巡逻与小规模的战斗,只是边境日常的一个缩影。
河东行省方向,雁门关外,汉兵的巡逻队、斥候们与金兵的遭遇战、伏击战也从未停止过。
新汉朝与金国毕竟只发生过一次史文恭主导的千人规模的战斗,汉兵对西夏取得的战果,在金国看来不值一提,毕竟连前宋都能够跟西夏打得有来有回,西夏的实力就摆在那里,新汉朝不过延续了前宋与西夏百余年的战争过程而已。
由于前宋两次北伐的丑陋表现,让原辽国南京道的汉人官员对新汉朝同样不看在眼里,总不能皇帝从赵佶换了王伦,中原就变了天?
这样对中原王朝轻视的心态,同样体现在了金国领兵的贵族和将领身上。
比如驻守云州大同府的完颜宗翰,他数次上表,表示汉朝在雁门关外持续派出斥候活动,汉人肆意毁坏盟约,请求攻打太原府。
这上表就很不要脸了,吴用虽然离开了河东行省,雁门关由秦明驻守,但秦明打仗莽撞归莽撞,大事上还是能够克制的。若非金兵时不时冲到长城附近,做出各种挑衅,他也不至于派出小股精锐骑兵,由夜不收领队,专门埋伏金兵巡逻队的。
于是新汉朝与金国的边境守将们,都不约而同地上表各自的朝廷,期望给对手来一次大的。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古圣贤诚不欺我也!”
面对许贯忠,王伦发出了感叹,因为东京城又收到了燕山府六百里加急的情报,金兵在边境又闹事了。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耶律延禧被完颜娄室送往上京道,金兵押着辽帝,故意耀武扬威地从燕山府辖区的最北面,大张旗鼓地东行。
这意思再简单不过,嘿,汉人,你们看,辽帝都被我大金勇士生擒了,你家汉帝,早晚也得去上京道旅游!
听闻皇帝被擒,耶律大石便暗中搞事情,煽动归顺新汉朝的契丹、奚人等,要夺回耶律延禧。
这件事迅速被侦骑司的虞侯们察觉,林冲将集结起来、情绪激动的契丹人等劝回,将耶律大石以及数名前辽国南京道投靠新汉朝的官员控制,便发急报询问王伦该如何处置。
许贯忠便劝谏地说:“大石林牙不为我朝所用,不如杀之!”他与耶律大石见过面,很是惋惜这样的大才,为什么不是汉人。
一向被官员们认为杀伐果断的王伦,却再一次犹豫了起来。
他也觉得耶律大石是个人才,而且还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全才,早在耶律大石被擒上梁山后,王伦有数次考虑过要将此人杀死。
但最终耶律大石还是留得性命,燕山三府能够迅速稳定,耶律大石功不可没,他在契丹、奚人中的名望很高,毕竟是契丹唯一一个进士,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曲星下凡啊!
“调耶律大石入京,入礼部吧!其余涉事官员,全部南调,不在本地为官!”
王伦决定还是先留耶律大石一命,日后新汉朝必然再度返回西域,说不定还有用得着耶律大石的时候,毕竟辽国西北招讨司现在还存在着,金国也并未将势力彻底延伸到西域方向。
林冲在燕山府的克制让对面的完颜宗望很失望,他可是暗中集结了三万骑兵,只要汉兵敢冲出燕山府,拦截耶律延禧,势必会陷入他设定好的埋伏圈中。
在岳飞、韩世忠领兵陆续前往二行省边地时,尚书省也对燕山三府官员重新进行了一次调整,朝廷也再次申明了军功授爵制度,以安抚北人。
随着燕山三府再次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