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忠的父亲为了讨回公道,四处奔波,然而那大户在当地权势熏天,早将官府上下打点得滴水不漏。
公堂之上,公理不存,黑白颠倒。
大户呈上伪造的契约,昏庸的官员竟不加细察便深信不疑,对张文忠父亲声泪俱下的辩解全然不顾。
尽管张文忠的父亲声泪俱下地诉说着实情,可最终还是败诉了。
最终,张文忠的父亲败诉,不仅没能赎回自家田地,还因被诬陷与起义军勾结,锒铛入狱,在狱中受尽折磨。
那位曾因赏识张文忠父亲才能,试图拉拢他的将军,此时也因隋炀帝多疑猜忌的性格,人人自危,不敢出面作证。
朝堂之上,官员们个个谨小慎微,生怕稍有差池便惹来杀身之祸。
越是这个时候,朝中的官员越是小心谨慎,越是不敢出现纰漏。
张文忠的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家中陷入绝境。
年幼的张文忠看着母亲日益憔悴的面容,心中满是愤怒与无助。
他实在想不通,为何自家的田地会被他人强取豪夺。
为何明明挂着“公生明”牌匾的官府衙门,不为他们这些平民主持公道。
这场官司的失败,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深深刺入张文忠幼小的心灵。
起初,年轻的张文忠认为,是朝廷的昏庸无能导致自家败诉。
于是,当窦建德起义军兴起时,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跟随起义军杀回老家。
那个鱼肉百姓的贪官被起义军处决,张文忠满心以为,新的政权建立后,便能夺回属于自家的土地。
然而,窦建德为稳固自身势力,选择扶持当地大户,根本无意为张文忠家翻案。
张文忠再次遭受沉重打击,他原以为凭借刀剑可以消除世间不公,以为新政权能改天换地,可现实却让他的幻想彻底破灭。
当河北大地无数人为窦建德的到来欢呼雀跃,以为能迎来全新生活时,张文忠却毅然决然地退出了起义军。
张文忠心想,曾经指望新朝廷主持公道,如今看来,不如靠自己。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潜入大户宅院,亲手斩杀了大户及其一家老小。
事后,张文忠因杀害当地官员被捕入狱,等待斩首。
就在这时,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在这时候,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擒双王,河北大地纷纷归降大唐。
李世民为在当地扶持新势力,打压窦建德旧部,不仅释放了张文忠,还大力平反冤假错案。
这是张文忠自出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有人真正为平民百姓主持公道。
尽管从未见过李世民,这位打败窦建德的一代雄主,却在张文忠心中激起了无限崇拜。
此外,大唐推行科举制度,允许平民自愿报名参加,无需官员举荐。
张文忠在大唐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对平民的关怀,这样的朝廷才是张文忠一直期望的朝廷。
为了不让更多人像自己一样,遭受昏官的肆意盘剥,张文忠发誓一定要考上明法科,用法律为百姓伸张正义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李渊有意为了打击旧有贵族势力,而掀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
别说张文忠本就是满怀期望和热血,哪怕张文忠毫无能力,只要能走到李渊面前,张文忠都能被李渊利用上。
在李恪看来,那个举子的话就是一派胡言。
但张文忠看来,这就是自己当初经历的翻版,兼并土地在这年头还少了?
张文忠这些年处理的这类案子,没有一百,也有五十了。
----我---是---分---割---线----
举子回到家里,家里人以为他又是出去散心了,家人们为了不刺激他,也不问他去哪里了。
但平民告亲王,这多大的热闹啊!能不迅速散开吗?
到了下午,举子的家人也得知了这件事,他们才知道举子上午干嘛去了。
外人不知道这件事的真实情况,所以到处都有人对这件事点评。
有人说就是蜀王故意巧取豪夺,有人却不信,因为蜀王没必要花一千贯,这么多的钱去买一个小破屋子。
无论外人怎么说,但住在举子家附近的人都觉得是举子为了讹蜀王。
因为他们都很清楚,这附近的房子都不便宜,你一个农户就是种几百年都没钱买这里的宅子。
连举子的母亲去买菜都被人指指点点,什么暴发户就是暴发户,什么人心不足蛇吞象。
举子的父亲回到家里也一肚子的火,只因为他原本打算租个店铺做点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