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大明律贩卖私盐怎么判?”王宪问道。
“凡贩私盐者,杖刑一百,徒刑三年;若有军器者,罪加一等;诬指良人者,罪加三等;拒捕者斩,盐货车船马匹罚没入官;引领牙人及窝藏他人者杖刑九十、徒刑二年半;挑担驮载者,杖刑八十、徒刑二年。少爷,这个买卖咱们没必要干,咱们的粮食生意和银行生意就盆满钵满,盐的利润不如咱们的这个。而且从景泰四年开始,盐价低到发指,现阶段才2文钱一斤。”虽然公侯文武家都有相关的买卖,但大部分是原来的俸禄抵扣盐二次销售,很少真正的走私私盐,如此低的盐价根本无利可图,但是真不如王家的这些买卖赚钱。
王宪拿出一小包盐来,“这是湖盐,你看看。”王宪拿出一小包盐来给王启年。
王启年撕开纸包,点了盐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是精盐!”市面上的盐也分好多种,像市面上最便宜的两文钱的盐,就是粗盐,吃起来咸而苦,说白了就是没有提纯。
再好点的十几二十几文钱,最后就是这精盐。完全没有一点点杂质,细腻如雪。
“咱们不是要做昆布的生意么?少量采购粗盐,大量添加精盐到昆布做的调味粉里然后高价出售。粗盐碾碎直接按比例掺到蜂窝煤里。”系统既然能够兑换食盐,那么王宪对于盐的成本就无限接近于零,购置粗盐纯粹是为了平账。
王启年正要接话,这时候杨伟过来找王宪。
“宪儿哥,多谢你的礼物,有什么事儿你吩咐我就行,爷爷以后让我给你当跟班。”杨伟过来拱手道谢。
“哈哈,你小子才来山东几天,就被倒装句给传染了。”王宪是上辈子的习惯,很难变更回来。
“倒装句?什么意思?”杨伟很迷惑。
“就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当然了,这个不影响。你不应该去国子监读书么?”会昌伯孙继宗说过这个事情,让杨伟跟着自己,可是总不能耽误了人家的前程。
“我不喜欢读书,我爷爷都没读书,能认识点字照样能当官。”说出来脸上有一丝丝恐惧。
王宪两世为人当然看出来了,安慰道:“那你就跟着我,绝对不会让你吃亏的,等咱们回京的时候我风风光光的带你各处逛。”
“谢谢宪儿哥。”
周经和周纮两人见状也过来跟王宪搭话。这兄弟两个人也都是在国子监读书,并且成绩相当不错。
“宪儿哥,杨伟他不愿意读书是因为之前有人欺负他,我们兄弟俩之前虽然帮忙劝诫,但收效不好,我们在甲班,杨伟在丁班,找看不过来。”周经把原因说了出来。
杨伟眼睛有些红,王宪拍着他肩膀说道:“刚刚我也想说的,以后我是你大哥,这种事儿大哥给你出头。你就告诉我那人是谁。”
杨伟支支吾吾不敢说,旁边周纮说道:“就是曹钦的儿子曹铉和曹铎。”
王宪对这些二代不熟悉转头要问王启年,一边的杨帆说道:“就是大太监曹吉祥的孙子。”
“太监也有儿子还有孙子?”王宪之前跟内官接触不少,大太监也认识几个,这个曹太监大部分是与其下属打交道,真正还没算见过,如今掌管司礼监。
“曹吉祥掌管京城京城十营、司礼监、东厂,权势滔天。曹铉和曹铎就仗着这个身份在司礼监嚣张跋扈。之前出过几次冲突,我爹都狠狠的教训了我们,说我们将来是要科举的,让我们躲远点。”周经说道。
“宪儿哥,算了,反正以后不去国子监了。”杨伟说道。
“不不不,这事儿不能这么算了。曹家跟我又非亲非故的,随便踩几脚而已。我要是随便扔出几块怀表当悬赏,估计国子监的人都能打残他,那样就太无趣了。”听了王宪的话,几个人原本认为极难的事情就犹如捅破窗户纸一般。
他们从来就没这么想过,王宪今天一下子就送出四块怀表,相当于银元一万。这些钱要是堆在几个博士面前,博士估计能把惩戒用的戒尺换成戒刀,从崇教坊砍到明时坊。
杨伟听了之后更是豁然开朗,几年的阴霾都消散而去。他怎么就没想到有这么简单,哦,对了,自己没那么多钱。
“少爷,曹家有粮、盐生意。”王启年在旁边提醒道。
原来的边军粮草按照会典是各地的卫所农耕自给自足,后来军户和军田流失,朝廷就想了个办法用盐引换军粮,有了盐引就可以提官盐或者把私盐合法化。
作为京营的实际掌权人之一,曹吉祥手头上的盐引和军粮都要有一个合法的途径销售,自然家里就对应的开展了粮和盐的生意。
“对了,通州卫那个货是不是跟他穿一条裤子?”王宪想起那个偷自己马车的驻守太监。
“少爷,那个太监是成敬的干儿子,您要真说他们有关系,那肯定就有关系。”王启年猜到了自家少爷什么意思。
“对嘛,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