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朝堂上,一片愁云惨雾。
自从得知郑国在秦国大展身手后,韩王夜不能寐。
更令他烦躁的是,边境百姓纷纷向往秦国的生活。
\&大王,\&左相张开沉声道,\&秦国的水利工程已经完工过半,沿线百姓生活大为改善。若再不采取行动,恐怕......\&
\&朕岂能不知!\&韩王猛地站起身,\&原本指望郑国能拖住秦国,没想到反倒成了他们的助力!\&
冯周上前一步:\&大王,既然秦国能做到,我们为何不能?\&
\&此话怎讲?\&韩王眼前一亮。
\&秦国修水渠得民心,我们何不也修一条?让百姓们看看,我韩国也不比秦国差!\&
张开却提出异议:\&可是郑国带走了最优秀的水利人才,我们上哪找这样的工匠?\&
\&找不到就强行征调!\&韩王已经等不及了,\&传令下去,立即召集各地工匠入宫议事!\&
三日后,韩国各地的工匠齐聚新郑。
然而当讨论具体方案时,问题就出现了。
\&这个坡度不对。\&一个老工匠看着图纸说。
\&水流速度也计算错了。\&另一个工匠摇头。
没有郑国这样的专家指导,工匠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大王,\&户部尚书忧心忡忡,\&秦国投入巨大,我们现在国库空虚,这工程费用......\&
\&住口!\&韩王厉声打断,\&秦国能做到的,我们就一定要做到!传令下去,立即向百姓征收水利税!\&
命令一下,各地官员立即行动。
然而强征暴敛引发民怨。
更糟的是,被征调来的民夫根本不懂技术。
\&大人开恩啊!\&有农民跪地哀求,\&地里的庄稼正需要打理,这一走可就......\&
\&闭嘴!还不快干活!\&监工举起鞭子。
工地上一片混乱。没有合理规划,没有技术指导,大家只是盲目施工。
工程质量粗糙,事故频发。
\&唉,秦国的工匠都是教了技术的。\&民间私下议论,\&他们修的水渠又好又快,我们这算什么啊。\&
\&可不是,听说秦国百姓都住进新房子了,我们却要受这份罪。\&
这些议论传到韩王耳中,让他更加焦躁。
\&大王,\&张开再次劝谏,\&不如暂停工程,先派人去秦国学习......\&
\&不行!\&韩王斩钉截铁,\&现在停工,岂不是自认不如秦国?继续干!\&
就这样,工程继续进行。却是越做越糟。
渠道不成体系,质量低劣。灌溉没做好,反倒引发了水患。
更糟的是,因为征用了太多民夫,农田无人耕种。粮食减产,物价飞涨。
一个月后,一场大雨冲垮了好几段渠道。
赔进去的钱财和民力,全都付诸东流。
夜深了,韩王站在宫中,望着秦国方向发呆。
那里传来的每一个好消息,都像一把利剑,刺痛着他的心。
这时,又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更多韩国百姓,正在往秦国方向迁徙。
他们宁愿去秦国做工,也不愿在韩国受苦。
\&传郑国!\&韩王突然下令。
\&大王,\&张开提醒道,\&郑国已经举家迁往秦国......\&
与此同时,
楚国朝堂上,群臣正在热议秦国的变化。
\&秦国这一招确实高明。\&春申君黄歇分析道,\&修路不仅便利商旅,更重要的是收买了民心。\&
楚王正襟危坐,目光如炬:\&听说他们的官道修得极好?\&
\&确实如此。\&黄歇展开一幅图纸,\&这是探子带回的路基结构图。秦国的道路采用五层填土法,既结实又耐用。\&
\&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