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门加班加点恢复邮件中更多细节,终于找到了一段隐秘的通信日志。这段日志中提到一个代号为“曙光”的人物,似乎是内部与“深渊”对接的联系人。“曙光”负责外围行动协调,而“深渊”掌控着核心策略。
叶维皱眉:“这说明组织内部分工明确,不仅有核心控制层,还有执行外围任务的‘承诺者’。我们找到‘曙光’,或许能顺藤摸瓜。”
与此同时,技术员吴昊发现了一份加密档案的残片,经过部分解密后,露出了一些文件标题。最醒目的一条是:“曙光-暗网接触日志”。暗网的提及让整个案件的层级再次上升。
“如果他们利用暗网进行交易或者交流,隐藏身份的可能性很大。”吴昊分析道,“不过我们可以尝试锁定曙光的活动范围,通过他的网络活动抓住蛛丝马迹。”
“全力追踪,但要注意安全。”叶维交代道,“这群人显然精通技术,任何异常动作都有可能打草惊蛇。”
黄琦的证词和组织的文件逐渐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所有“承诺者”签署的文件,表面是契约,实则绑定了某种长期的控制协议。文件中嵌入了专属代码,一旦触发,便可监控甚至威胁签署者。
更离奇的是,叶维团队发现,这些文件的某些条款涉及到复杂的伦理试验。黄琦提到的“代价”远非物质损失那么简单,部分“承诺者”被要求参与某些高危实验,甚至有多人因此失踪。
“这些条款根本不是交易,而是一场圈套。”叶维在会议中总结道,“他们用表面的利益吸引无助的人,然后将他们卷入深不可测的阴谋。”
为了进一步确认“曙光”的身份,技术部门通过暗网模拟了一次虚拟交易,以吸引目标露面。交易内容围绕“承诺协议”,通过设置诱饵逐渐接近目标。
两天后,一名可疑账户终于出现。根据网络痕迹,他的操作位置指向了一处城市边缘的公寓楼。这个账户极为谨慎,但在一次不经意的操作中暴露了一个标志性符号——一枚象征曙光的太阳徽章。
叶维决定亲自前往公寓楼,布置了一支行动小组以防万一。他们悄然接近目标房间,迅速掌控现场。
房间内,操作电脑的中年男子显然没料到会有人突袭。队员们迅速将他控制住,电脑屏幕上的界面显示了他与组织的实时通信记录。男子企图关闭设备,但被叶维制止。
“你就是‘曙光’?”叶维冷冷地问道。
男子沉默不语,但眼神中的慌乱暴露了他的身份。
吴昊将电脑的记录拷贝下来,技术团队很快确认了“曙光”的真实身份:李啸天,一名曾在深影科技担任中层管理的工程师。李啸天承认,他因经济问题而加入了组织,负责技术支持和外围管理。
“‘深渊’在哪里?”叶维追问。
李啸天犹豫了许久,低声道:“他从未在现实中露面,所有指令都通过加密的虚拟网络下达。但我知道一个他可能出现的地方——一个实验中心。他在那里做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
根据李啸天提供的线索,警方锁定了实验中心的位置,这是一栋郊外的废弃仓库,外表看似无人使用,但根据附近的热能检测仪监控,内部活动频繁。
叶维再次带队展开突袭。这一次,他们不仅准备了大量技术设备,还请来了特警协助。
仓库的气氛阴森异常,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推进。很快,他们发现了一条隐秘的地下通道,通道尽头是一间灯光昏暗的实验室。各种仪器和监控设备排列整齐,显然还在使用中。
突然,叶维的对讲机中传来吴昊的声音:“叶队,我们发现了异常设备。这些机器可以远程操控‘承诺者’签署的协议条款,甚至实时监控他们的生理状态。”
叶维心头一沉:“这是他们控制所有‘承诺者’的关键工具。”
然而,“深渊”并未出现在现场。通道另一端有一个紧急出口,明显有人刚刚从这里逃走。
“快追!”叶维带队冲向出口。然而出口之外的田野空旷一片,对方显然早有撤离计划,留下的痕迹少之又少。
尽管“深渊”逃脱,但实验中心内的设备和文件成为了重要证据。警方带回所有可疑材料,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分析,终于在设备的日志中找到了“深渊”的真实身份线索。
“深渊”的真实姓名是张启航,一名曾在顶尖科研机构工作的学者。他因实验伦理问题被逐出学界,但仍在暗中继续自己的试验。这一发现令案件陡然升级,叶维意识到,他们追查的不仅是一个犯罪组织,更是一个危险的科技狂人。
“找到张启航,一切就能水落石出。”叶维目光坚定,“无论他逃到哪里,都逃不出法网。”
张启航的身份被曝光后,警方迅速锁定了他的背景信息。然而,这位曾经的科研天才显然在技术领域颇有造诣,他的行踪如同人间蒸发一般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