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当初并不是忽悠常曦,《心经》和《黄庭经》虽然世俗之中早有流传,但能解其真意的并不多,所以,真正珍贵的不是给她的两卷书,而是对这两本经典的解读。
然而,二仙虽然自以为解说的清楚明白,但常曦毫无佛道理论基础,文字上的功夫在古代说识字都有点勉强,毕竟很多字只是知道读写,但意思把握上并不精准全面。这样的半文盲根本不可能听懂二仙在说什么,而二仙只以为这位古神转世是未能感悟勘破,他们哪知道短短四百年,人们的文字语言会发生那么大变化,哪知道一场为了便于文化普及的白话运动,会对文化传承产生那么大影响。
好在常曦听不懂,褚赢没问题,而且他在现代社会待了那么多年,对现代的语言表述也早已熟悉,于是褚赢便充当了一把翻译,将僧道二仙的表述用现代的方式又解释了一遍。让常家三口对二仙的解说终于大体理解。
《心经》讲述了世界观,说“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关键是要能理解“空”,也就是悟“空”。经常有人说,“空”不是没有,而是一种可变的状态。但茫茫大士却说,空就是空,万物皆有空,万物皆是空,一切万物都只是空的一种表现。而褚赢说,空也许是一个世界。
南梁到现在一两千年,褚赢大多数时间在一个奇怪的地方,那里他没有五感但知道自己的存在,不是肉身的存在,而是纯粹意识或者灵魂的存在。他怀疑,那里就是空。
《心经》也讲了方法论,要“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而在那个所在,褚赢似乎已经就做到了这些。而在现世中,当他苦思珍珑棋局而无所得,他尝试放空自己,企图找到那冥冥之中的一丝灵感,却似乎常常进入那种奇妙的状态,而当他醒来,他便灵台清明,似乎自己得到了升华。
常曦觉得,这种灵台清明的感受可能是他灵魂力或精神力增强的表现。常家三口知道,这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到了,只能以后慢慢尝试。
《黄庭经》通篇像是一首七言打油诗,看上去具体很多,但怎么看怎么像瞎忽悠。这么容易就能修炼成仙?那还不全民修仙?然而《黄庭经》里描述的情况没什么人能感受到,即便有人声称自己感受到了,也被证实只是妄人的错觉。
这些内容褚赢生前也是不信的,但死后由不得他不去认真思考,自己是什么,人是不是真能成仙。
“老君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
褚赢没有肉身,无法呼吸空气,但呼吸早成为一种本能,即便无用,他在鬼魂状态也一直在呼吸。
现在回想起来,好像突然有一天,他似乎真的吸入了一点东西,一丝丝,一缕缕,如气流,又似乎如水丝。
就这样,他体验到了《黄庭经》所述的状况,但又有些地方不一样。
不过他没有在意,毕竟他的全部精神都在珍珑棋局上。没有刻意引导,那些丝丝缕缕自行流转,他也觉得越来越精神,直到他灵台一震,不仅勘破了那一步棋,这些如丝如缕的细流似乎也彻底融入他魂体中,于是就有了之前拿起棋子的那一幕。
《心经》概括讲了世界是怎么回事,要你悟。而《黄庭经》范畴没那么大,只是告诉你该怎么练,会怎么样。但是,常家三口听了褚赢的解说和他的亲身经历后,依然没有呼吸到那疑似灵气的东西。
他们没有急,当初练武真气的气感也不是一下子就有的,何况灵气。现在感受不到,或是资质不足,或是缘分未到,常曦有虚拟世界,一切皆有可能,而常威骆梅作为父母,岂不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远的不说,现在家里连保姆不都练出了真气。
最让人绝望的是对前路的动摇,现在已经知道路在何方,还怕走不到吗?
结合系统的观察,常曦提出他们现在可能灵魂力或精神力达不到修炼标准。
参考褚赢的经历,常威建议,从今天起,每天闲暇时诵读《心经》和《黄庭经》,西游记里乌巢禅师嘱咐唐僧多读《心经》,《黄庭经》里也写“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遍升三天。”多读读,没坏处。
细心的常威特意提醒要按古代的发音,为此褚赢一句句教,常曦一句句学,然后录下来,每次念的时候都按这个发音来。常威解释说,汉语不仅表意,也有节奏和韵律,《黄庭经》以七言写成歌诀,又说要咏之万遍,谁知道会不会读错了就没法修炼。褚赢练成了,至少证明他的版本可以练,大家还是遵循原版较好。
目前而言,《心经》和《黄庭经》只能说是为长远做出的准备,眼前该做的事还得做。所以,他们一家三口除了工作学习,依然坚持练武。
经过一个学期积累,常曦的内力又有所增长,估计已经胜过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