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打起来了,根本承受不住鞑靼的铁骑的进攻,知府胡东皋懵了。鞑靼人攻城套路太深,根本防不胜防。
“娘的!鞑靼一开始就准备打宣府!”总兵杨厚在军帐内骂骂咧咧,“故意放出打大同的消息,就是为了迷惑我们!”
“咱们的兵进了京,换来了一群修河的兵,这怎么打!”
“将军,别急啊,咱们必须守住啊。”一个穿着绿袍的文官站在那瑟瑟发抖发抖。
“守?拿什么守?鞑靼都已经快上城墙了!”杨厚愤愤说道,“胡东皋人在哪?问他准备巷战又支支吾吾。”
“将军,将军,息怒息怒啊。”文官急急忙忙的倒茶。
现在宣府仰仗着杨厚,宣府没有那么容易破城,只要拿人命去填还是有希望守住的。
只是鞑靼过于狡猾,竟然先行一步假装商队进城。得到了宣府换兵的消息,也摸了城防。
现如今城外集结重兵,宣府能守住也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而这代价几乎没有人会想要去承受,躲都来不及。
对于杨厚口中所谓的巷战,文官压根都没有考虑,根本不现实。城墙上的士兵不拿命去守,缩回来不也一样是个死。
宣府百姓不是几百年前的太原百姓,谁会真的拼死抵抗。
“将军,宣府虽城小而坚,长河深堑,萦带乎四维,民始有赖以安焉。”文官苦口婆心的劝说道。
他说的倒是也没错,宣府镇占冀州之地,南屏京城,后控沙漠,左边是居庸关,右边是云中大同。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换源app!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huanyuanapp.】
它的原身就是大同城附庸,后来因为军事需要而演变成了一个军事重镇。其地理位置优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可以这样说,只要鞑靼攻破了宣府,就可以直接威胁到京城。明成祖朱棣上位的时候,五次北征,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震慑瓦剌与鞑靼。
但真正打起来的次数并不多,骑兵胯下跑马,拎着重锤神出鬼没。他们保持着狼一样的敏锐直觉,十分的难缠。
明成祖确实威武,那时候大明军队确实也能打,但鞑靼从来就不会打吃亏的仗。
真要是看情况不对,早就往大漠里一钻,一点点痕迹都不会有。再后来,朱棣撒手去了,经由堡宗这么一闹,明朝就更无力北征了。
对于鞑靼,明朝也是以防守为主,怀柔为辅。在大同和宣府都开设了茶马互市,以满足两边的生活需求。
但在土木堡一战之中,宣府受损严重。此间还出了一个有名的将领,杨洪。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是叫门天子朱祁镇喊话杨洪,杨洪好说歹说就是不开城门。
杨洪不开门一方面是为了宣府的百姓,另一方面土木堡之战之所以输的如此惨,一方和杨洪的儿子也有分不开的关系。
当时杨洪的儿子杨俊驻守独石口,面对瓦剌部的突袭临阵逃跑,杨洪怕自己的儿子被斩了,于是拖延不报。
如此一拖导致明军被突然出现的瓦剌部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当时军队已经有了很多问题,这就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家一门三侯伯,但最后还是被追究了,子孙下场凄惨。一直到了弘治帝时期,心软的朱右樘看不过去给其曾孙杨珍录为龙虎卫带俸指挥。
说道底,宣城的军侯世家的杨氏就此败落。而这个总兵杨厚与杨氏一族有些关系,但是关系不大。
打仗是能打,但是脾气也大。如今宣府这个局面,许多城墙烂的掉牙了还没修缮,实在是让他心寒。
也不是大明没钱修,只是弘治帝一心都在宗教之上,大把大把的钱而人力都用在信仰上了。
至于朱厚照,小皇帝才没有这么心思管那么多。他的理念就是及时行乐,拿回属于他的一切。
“城墙都不修,拿什么守?”杨厚怒吼道,“朝廷也不是没钱,贿赂上官就有银子,说修城墙就没钱。”
“现在出事了,想拿我们弟兄们的命来堵上?”
“总兵,这.....您也知道,这宣府以前三百里的边,如何能修得起。”文官有些为难的说道。
“就算是火焰山到合河口这一段二百多里,算上沙土与人力,修墙一丈高就要花费银钱五十两。”
“再着退一步,就算有些城墙腐化并不严重,凑合凑合也还能用,但满打满算,一丈高也需要花费30两银子。”
费用如此之高,朝廷根本无力承担,杨厚心里也清楚这一点。何况鞑靼前些年经常犯边,根本没有精力修缮。
刘瑾当权时局面更是混乱不堪,宣府的将官与文官都在想办法巴结刘瑾,贿赂刘瑾。
说到底,这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