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候民间有老话称赶白事,也叫赶坟或叫赶坟头。这就是说谁家有老人过世了,认识的人得去吊唁,披麻戴孝跟着抬棺材送殡的队伍往坟地走,就是土话讲的赶坟头;每年逝者祭日和清明的时候,去坟头前烧纸磕头的那也叫赶坟头。
在如今虽然政府要求农村老人死后,得送到县城火葬场火化,但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是希望入土为安的,只要给村里头交够了钱后,就能心安理得埋在自家祖坟了。现今农村赶坟和以前还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曾经那棺材全得靠人抬牛拉,如今则换成拖拉机、汽车,唯一没变的就是送殡时浩浩荡荡的人群。
那要是赶上个大户的出殡,这最前面抬棺材的人群已经走到坟地,那最后面的还堵在村口出不去,足可以想象出这送殡的人有多少。
要说这本书的书名《赶坟》,并不是指的送殡赶坟头的意思,但绝对是跟坟地有着莫大的关系,那这话还得从上世纪的一次灾荒开始说起。
那是在1942年的河南,前一年刚经历过水灾,第二年春天又接连遭遇冰雹、黑霜和大风,而更为普遍的则是大旱,大旱过后开始闹蝗灾,几乎是能想象到的天灾,集中在一起袭击当时北、东和东南地区被日军攻陷的河南。
当时河南是对日作战的前线阵地,国民党河南驻军,每年要从农民手中征得大量的粮食作为军饷,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被搜刮殆尽。这种种天灾人祸的原因,导致后来一场特大灾难发生,那就是震惊中外的“1942年河南大饥荒”。
要说地主家也没余粮,那平常的时候打死也不会相信的。但在1942下半年河南秋粮绝收,躲饥荒的人群走过之处满目狼藉寸草不剩,不用说像样的粮食,连那树皮、柴火、木头一类的东西都别想看见了,就是那木头桩子立起来的电线杆上也能被啃秃了。
当时躲饥荒逃出河南的人太多,周边的省份也吃不消开始封城限制人数,还有许多人没能走出河南就饿死在路边。有传闻说有些人饿的实在是不行了那就开始吃人了,活人不敢吃只能在路边跟野狗抢死尸吃,说起来有些恶心,但足可想象出当时的饥荒有多么严重,逃难的那些人有多惨。
让我把话再说回到这个赶坟上,河南大饥荒到底死了多少人,那是无从考证了,只是粗略估算至少有300万至500万人死于这场饥荒中,有的人运气好死后,还能遇到好心人给挖个坑埋了,但那大多数死在逃难路上的人,只能是任由风吹日晒野狗啃食。
后来当时的民国政府,对那些无人认领的一部分尸体,进行火化处理,但大部分都是直接埋在荒郊野地,最多就是给垒个土坡,连个墓碑都没有,时间一长那些埋尸体的地方,就成了乱坟岗子。
饿死的人怨气大死后不投胎,这一说法是卢氏县当地人吓唬小孩用的,为了不让孩子跑到那些乱坟岗子去编出来的。但那些埋着因逃饥荒而饿死人的乱坟岗子也是邪行,时不时就闹点事,每到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半和十月初一这四大鬼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得往乱坟岗子那多烧点纸钱,让那些饿死的人的冤魂都安实点别出来作祟,到后来还形成了一个传统,给逝者烧纸的时候,还要往附近多扔些纸钱,嘴里还得念叨着:“拿钱哎,来拿钱哎,拿钱自己去买吃的中不,别出来找了,啥也没有。”年轻一些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跟着学也传下来了。
这话说且过,就说这49年全国解放,虽然宣告着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同时要打破旧传统旧迷信旧思维旧阶级等等,这些个压在劳苦大众身上的大山,但当时实际情况是战争刚过满目苍夷,留给共和国的那就是一大堆烂摊子,值钱的东西也基本都被国民党带走了,五六十年代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饿。孩子们最期盼的当然就是过年,只有过年才能吃点像样的东西,米饭白面馍馍什么的,那时候民间就流传着一首顺口溜这么唱的:“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南瓜北瓜,天天吃瓜,无油少盐,稀稀呱呱。”
在62年以后开始执行公社制度,那时候有口号“打破一切牛鬼蛇神”这个咱们都熟,旧时候的逛庙会、上高香、烧纸钱和跳大神等等,这些个封建迷信活动也都被明令禁止,虽说官面上禁止,但这田间地头趁没人注意偷烧点纸钱,这倒是一直都有。
话说回来在1950年清明节前几天,卢氏县还出了一件怪事,县城靠陕西交界处有一片荒地,后来因埋了不少饥荒年路过饿死的人,所以成为一大片乱坟岗子,坟头一个接一个,也不知道到底埋了多少死人,只因为坟头很多,当地人也称其为“坟坡子”。
说有一天半夜三更后,从远处坟坡子那传来一阵哭丧声,那是个女子的声音凄惨且歇斯底里,听的人头皮发麻只想堵耳朵。当地人迷信就认为是饿死鬼缺钱出来哭丧,也没个人敢半夜寻着声音,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直到清明节当天的晚上,附近的住户集体到坟坡子,每户都带了不少纸钱,去坟坡子一旁的路边,给那些饿死鬼多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