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驻扎北京城
1920年我爷爷出生在了保定近郊的一个村子里,那时候还是宣统统治,虽说南方早就有革命党成立的政府,但北方还是军阀割据,并且表面上还是在宣统皇帝的统治之下。
但好景不长,就在1924年,宣统皇帝最终被赶出了紫禁城,住在了北府(载沣的居处),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种国家大事还没有吃饱饭来的重要。
我爷爷名字叫张宝昌,如果按照清统治年历算的话,应该是宣统十一年,如果按照国民政府年历算,是民国九年生人。
那时候的北方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清朝的统治,所以按照老百姓的话还是在宣统时期,实际上在历史上1912年就已经结束了清统的年历。
我爷爷家在村子里还算是富户,那会儿村子里也还留着大辫子,国家兴衰并没有在一个小小的农村改变什么。
虽说是富户,但只是相对来说的,比起一般的贫困户还是有点余粮的,虽说每天也是一样的吃窝头喝粥,但最起码一天三顿饭是没什么问题的,并且家里还雇佣着两个长工,其中一个还会一些功夫。
爷爷的父亲除了在家务农之外,就是跑一些买卖,手里也有些余钱,就这样,我爷爷和他的两个哥哥都在村子里的私塾念书,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三兄弟除了爷爷之外,两个哥哥似乎并不是念书的材料,最后没办法,爷爷的父亲让只认识一些字的老大开始学做生意,老二看家,我爷爷就一直在私塾里念书,并不用做什么事情。
就在爷爷十二岁时,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太爷爷在一次做生意时遇上了土匪,结果连人命带货都丢在了山西。
由于这次出门做生意,老爷子不仅仅带了全部家当,还借了不少钱,这下子全部送给了土匪,就这样,原本挺好的一个富农家庭一下子变成了贫农。
爷爷的大哥和母亲将一些家产田地都卖的差不多了,这才将欠下的大笔银子还上,从一个富户一下变成了穷苦百姓,爷爷当时也有点受不了。
原本十二岁的爷爷见家庭困难,原本想辍学,但母亲和两个哥哥却坚决不同意,并且说一家子想要过上好日子,还要靠爷爷读书,将来能够考中状元光宗耀祖。
于是两个哥哥都各自找了工作,爷爷的大哥进了城里给富户人家当起了账房先生,二哥则在城里租了个地方,就卖烤地瓜,哥俩几乎每个月都要省下钱来供应爷爷上学,就连爷爷的母亲也接了一些缝缝补补的活儿贴补家用,反而是爷爷,几乎童年没怎么受过任何苦难。
1935年冬,由于军阀混战,清政府彻底倒台,就连宣统皇帝都跑到了东北弄了个伪满洲国。
一些军阀经常到村子里招兵买马,很多吃不上饭的年轻人都跑去当了兵。十五岁的爷爷此时虽说年纪还小,但对于农村来说,十五岁的孩子都快要娶媳妇了。
爷爷的两个哥哥由于需要供养爷爷和老母亲,所以一直没有结婚。而爷爷当时看到了那么多人都走出了家门报效国家,对于读过书的爷爷来说这是一种很大的**,于是爷爷跟母亲和两个哥哥商量也想去当兵。
虽说爷爷从小读书练武(就是跟那个会一血庄家把式的长工学),但毕竟没有出过远门,两个哥哥也没有时间去送他,并且还想着坚持让爷爷读书,虽说清政府垮台了,也不可能再去考状元,但读过书的人到哪儿都能吃香,并不是只有当兵一条路。
但不知道怎么了,爷爷就是想当兵,而且给两个哥哥讲了一通大道理,当然了,他的两个哥哥最后也没办法,只好同意。但当时招兵的时间刚过,又拗不过爷爷的要求,家里给爷爷倾尽家资买了一匹马,并且委托了一个经常跑商的人照顾着去了张家口,就这样,爷爷算是正式踏上了当兵的路程。
当时爷爷一进部队就遇到了他们的团长,爷爷到现在还记得他们团长的对话。“你叫什么名字?”一个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年轻人看着站在军营外的半大孩子的爷爷问道。“我叫张宝昌。”爷爷回答道。
这位团长看着爷爷没有丝毫害怕的样子,笑了笑继续问爷爷说:“你是哪里人,到这儿来干嘛了?”爷爷虽说有些腼腆,但还是回答说:“我是保定人,来当兵的。”随后团长笑了笑对爷爷说:“当兵可以,但是我们这儿可不要小孩儿。”
爷爷一听对方说自己是小孩儿,一下就急了,大声对面前这个人道:“谁是小孩儿了,别瞧不起人,我五岁念私塾已经念了十年了,而且我还练过功夫。”“哦?你不仅认字,还会功夫?”这个年轻人有些不相信的问道。
“当然了,不信咱俩就比划比划!”爷爷有点不服气的说道。毕竟这么大老远的到了军营,如果因为当不了兵再回老家,那可就丢人丢大了,就连村里的赵赖头都能当兵,自己为啥就不能当呢。
这位团长听爷爷要跟他比划比划,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随后对爷爷说:“你跟我比划可不行,不过你给我练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