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蜜的眼睛亮晶晶的,含笑看着王寻。
她特别喜欢看王寻讲话,一旦讲起有关电影的事,真是神采飞扬。
王寻双手撑起桌面,眼睛微眯,目光直视汐姐,浑身散发出摄人气势,微微张开嘴,仿佛声音在声带处转了几圈才不情愿地发出,极其慵懒:“汐姐,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如果华国电影市场的主流一直是艺术片,那就真的很危险!
你看看上半年的电影报告,好来坞引进片票房比例超过70%。
电影产业报告里面有一个特别的数据,70%的观众认为好来坞电影好看,认为国产电影好的只有17%,认为华国电影质量低劣的占46.6%。
如果不是有名额限制,我们的市场早被好来坞占领了。
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想请问还有华国电影吗?”
汐姐别看年轻,但是在电影圈沉浸有几年了,明显不是个轻易被人说服的人。
她眉头微蹙,摇摇头:“王寻,如果我们不拍电影,不拍商业大片。
好来坞会长驱直入,华国电影就死掉了。
我觉得你这说法有点蛊惑人心的味道。
你看乌导的爱情片就很卖座啊,还有第六代导演在国外还是很有市场呢?”
王寻摇头苦笑:“第六代干的那些事咱们另说,就说乌导这样的导演有几个?
你不工业化如何培养幕后团队?
如何培养导演队伍?
就靠那么几个导演来抵抗好来坞入侵吗?”
汐姐撇撇嘴,不以为意地道:“互利共赢嘛,咱们有院线怎么样都是赚钱。”
李红若有所思,轻轻敲打了几下桌面,澹澹道:“王寻,我明白你说的意思。
有没有例子说一下比如哪个国家的电影市场死掉了?”
王寻心里无比感谢亲妈,他笑着道:“妈,你问问小姨,弯弯电影怎么死掉的?
就是因为艺术片成了市场主流。”
杨春玲无奈苦笑,揉了揉太阳穴,叹了口气:“丽芳之前做过一个市场调查报告。
湾湾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过路线之争,侯孝贤为代表的导演他们走艺术道路,另一派要学好来坞。
最终侯孝贤他们赢了,成为市场的主流,最终导致也湾湾电影的崩盘。
当然在这里面有很强的政治因素,自从72年湾湾被赶出联合国,湾湾方面就拼命想要在各种国际场合露脸,李登灰上台后搞去华国化,体现在电影上,也是想获得三大电影节的认可,在国际上露脸。
能入围三大电影节的都是艺术片,因此湾湾方面推出辅导金政策后,扶植的全是艺术电影,并且对于要参加国际影展的艺术电影大力支持。
这样一来,艺术片成了市场主流,在电影节频频得奖的同时,成为只给少数精英看的小众电影。
最终湾湾电影被湾湾观众抛弃,整个电影产业彻底崩盘,每年电影产量从100多部,变成了现在的10多部。
2004年弯弯本省电影只有15部,票房加在一起只有1500万,不及总票房的1%。
国内现在也差不多,陆太郎那部《可可西里》在国外获奖的文艺片上映三天都没超过100万票房。”
王寻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补充道:“89年的《悲情城市》拿到了金狮奖,是侯孝贤拿到的最高荣誉。
但是《悲情城市》确实是一个很不好的例子,因为当时的电影人被误导以为那是一个常态。
不过这并不是艺术电影的错,是政策问题。
湾湾才2000多万人,连最基本的电影工业都建立不起来,学好来坞是行不通的。
我们内地的情况跟湾湾几乎是一样的,张一谋导演的《红高粱》拿到金熊后,无数导演就是冲着国外奖项去的。
第六代导演群体有一学一,让艺术片成了主流。
但是我们跟湾湾不同的是,我们这边对好来坞电影卡得比较紧,不像湾湾大门洞开,对好来坞没有丝毫限制。
否则我们的遭遇也跟湾湾电影一样,整个产业崩溃!”
汐姐摆了摆手:“但是侯导的名字,已经写进电影史。
五十年后,他们的名字还会在,他们的作品会成为代表这个时代的华人骄傲。
到那时候,一时一地的票房得失,谁还会在意呢?”
王寻冷笑反驳道:“一时一地的票房得失?
事情没那么简单的。
现在湾湾年轻人看好来坞电影,看核国电视剧,喜欢核国明星。
汐姐,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湾湾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后,不会以华国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