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团的伤亡也不少,重炮联队的杀伤力真不是盖的,打到现在全团伤亡也近半,倒是侧翼的战斗一直不温不火,独立131旅团在见识了守军的强悍之后,进攻的热情直线下降,把希望都放到了正面进攻上,自己一直在打酱油;
易瑾见二团的伤亡太大,又激战了一日一夜,将士们都很疲惫,就利用鬼子舔伤口的空档,用三团把二团替换了下来。
三团接收阵地后,就在各级军官的带领下抢修被重炮炸塌的工事,三团长田国华上校好不容易逮住一次当主力的任务,自然是要磨拳擦掌,好好的过一把杀鬼子瘾的。
田国华是独立团在昆山收编的152团一营长,当时的独立团才1300多人,收编了川军152团千余人之后才逐渐发展壮大;
虽然当时这些川军军官普遍被降了两级,但他们毕竟占了独立将近一半的建制,所以后面这些军官也逐渐升了上来。
原团长解固基现在是72军中将副军长,给李烁当副手,虽然淡出一线指挥,但罗英一直也不亏待他,毕竟是原始股东之一。
三个营长现在都是主力团长,九个连长也有当团长的,可以说有本事的都能熬出头,旅长一级还轮不到他们,毕竟不是88师嫡系,能当上主力团长田国华已经很知足了。
他的副团长廖光荣是赵刚带过来的那批政工骨干之一,当时有一百多人,现在大部分都是团以上部队的副职,像二团长方强这样当上团长的也有。
廖光荣事实上就是政委,一个管军事,一个管生活,趁着鬼子还没有上来,两个主管凑在一起商量起了防守事宜;
田国华早就加入了组织,所以组织纪律性还是很强的,他将自己的防御部署简单的跟廖光荣说了一遍,然后就等着听廖光荣的意见。
廖光荣以前是八路军的指导员,入抗大学习后本来要去八路军主力部队当营教导员的,被派到了原72军体系,逐渐晋升为副团长,除了政治工作过硬之外,在军事指挥方面也不弱于田国华,所以田国华在作战方面也是会征求他的意见。
廖光荣想了一下后说道:
“老田,二团的伤亡大部分来自于鬼子的重炮,依我看兵力部署太过密集了;
我们的炮营拥有杀伤力巨大火箭炮,根本不怕鬼子的人海战术,所以我建在阵地上就摆一个步兵营。
其他部队全部隐蔽在反斜面的战壕内,为了加强阵地上部队的火力,可以将其他营的炮连支援一个给一线部队。”
田国华想了一下后觉得可行,现在的72集团军就是要靠火力取胜,得改变之前密集布防的思路,想到这里他点了点头:
“我看可以,就把一营放在主阵地上,两个炮连就摆在两翼,一左一右形成交叉火力,封锁住正面;
炮营还是部署在身后的无名高地,那里距离主阵地有三公里多,居高临下完全可以压制鬼子的进攻路线,一旦鬼子玩集团冲锋,炮营的火箭炮连一个覆盖就够鬼子喝一壶了。”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就把防御方案完善好了,他们只定大方针,具体怎么打还得由一营长自己把握,他们只提供方案。
议定好方案之后,三团对防御进行了调整,将二营除炮连之外都撤了下来,这样他们在主阵地上只部署了一个步兵营又一个炮连,强化了一线的火力。
在他们调整好部署后不久,姗姗来迟的总攻开始,还是大炮开路,鬼子集中了师团和三个联队剩余的野炮、山炮,对着三团一营的阵地猛轰;
由于减少了将近一半的兵力,面对鬼子的炮火准备,三团的伤亡少了许多。
由于担心华夏人的炮火报复,鬼子的火力准备时间并不长,仅仅十几分钟就停了下来,然后就是步兵冲锋。
三团这边是兵力不多就用火力凑,而119师团火力不够就用兵力凑,采用了集团冲锋的模式,一次性就投入了3千余人,由三浦大佐统一指挥。
考虑到华夏人有杀伤力巨大的火箭炮,所以他们在进攻中也改变了策略,采用多波次进攻,这个战术类似于猪突战术,总共分成了6个波次,每个波次500余人,增加了攻击的厚度,散兵线拉的更开;
密密麻麻的看起来满山遍野,但士兵和士兵之间的距离拉大到2米以上,就算是守军动用火箭炮覆盖,一颗炮弹下去能杀伤两三个鬼子就算不错了,这个冲击密度守军的火箭弹消耗不起。
吃一堑长一智,鬼子也是越打越精,但他们也忽略了一点,鬼子单兵以栓动步枪为主,连射火力少,队形拉的太散,冲击力就弱了,所以说甘蔗不会有两头甜,鬼子也只能退而求其次。
一营长欧孝全见鬼子的散兵满山遍野地扑了过来,就让通信兵用旗语通知两翼的机炮连,对鬼子进行火力拦截;
当鬼子的散兵线推进到距离主阵地防线两、三百米的距离时,两翼机炮连的十几挺重机枪和十几门迫击炮对着鬼子疯狂开火,将鬼子一排排的扫倒。
尽管鬼子的散兵线拉的很开,但还是有不少倒霉的鬼子中弹倒,这也是他们冲锋的路上必须要承受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