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开往新城的列车上。
西域各部的百姓,异常兴奋,纵情高歌,好不热闹。
能参加陛下亲自钦定的奥运会,一睹新城的繁华和陛下的风采。
对于他们来说,必是终生难忘之事。
车厢中,各族百姓呼朋唤友,载歌载舞,直到入夜。
但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在火车最前头的官员专属车厢上,鸦雀无声,寂静得可怕。
仿佛这场百年难遇的盛会,与他们无关一般。
这些官员,来自西方各地,皆是一城或一州之执牛耳者。
可如今前路未定,他们如何都高兴不起来。
能镇守或治理一州之地,必是熟读史书,万中无一的人才。
对于历史上,开国功臣的下场,他们心中清楚。
如今,天下安定,百姓富足。
他们这些开国功臣,已无用武之地。
等待他们的,怕是万劫不复,家族尽灭的下场。
毕竟,这些年在封地上的所作所为,他们心中比谁都清楚。
众人心中忐忑,忧愁难免,车厢气氛极为压抑。
不知是谁,终于受不住,拉起话题。
“陛下此次召我等西方将领入神都参加大会,大会过后。”
“我等是留京……还是……”
此话一出,道出众人心中的疑惑。
往常在封地一言定人生死的封疆大吏们,此时都不发一言。
十分谨慎,四目相对,期待有人能为他们解惑。
沉默半晌后,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从车厢前面传来。
“此次陛下除了召集诸位参加大会,主要还是让诸位贤达见证陛下泰山封禅的庆典。”
“诸位皆是在功德林有名有姓的功臣,怕是会同陛下封禅泰山。”
“向天上的神明传达,我圣新王朝的创就盛世之功!”
话音刚落,众人心中一喜,心中大石落下。
齐齐将目光投向说话之人,正准备出言讨教。
当看清说话之人时,众人心中又是一沉。
说话之人乃是天竺都护府的当权人,有房谋杜断之称的杜如晦。
自从魏征鲜少过问朝政,只盯着陛下的操守。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从众多文臣之中脱颖而出。
两人治理的天竺、高句丽如今繁华程度,不输神都新城。
再加上,众官员对只会拍马的右丞相许敬忠不喜。
两相对比,众官员愈发推崇房谋杜断二人。
杜如晦更是功压房玄龄,乃是继魏征之后。
圣新王朝声望最高的文臣之一,功德林中排第二的文臣。
这样的功臣,当然不惧入神都。
刚刚杜如晦所说,与他们没有半点参考价值。
他们如今的处境,好似现在所处的列车。
不知前路风光,只能不断前行,若强行跳车,只能粉身碎骨。
杜如晦注意到周围投来的目光,轻咳几声,朗声开口。
“诸位无需过分担忧,陛下乃是千年不出的圣明之君。”
“绝不会苛待诸位有功之臣,此次陛下举办大会,意在与民同乐。”
此话一出,众官员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
他们皆是远离神都的将领,对神都之事只能通过新城快报得知一二。
神都具体发生什么,最新的政策风声,不如杜如晦清楚。
有了杜如晦的此番言论,众官员开始欣赏起车窗外的美酒。
车厢中渐渐热闹起来,交头接耳,分享着各自封地的风土人情。
杜如晦注意到车厢中的变化,心中却隐隐有些担忧。
刚才那段话,他既是安慰他人,也是安慰自己。
可当其他官员不再恐惧时,恐惧在他心中慢慢滋生。
这些年,神都新城的变化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他既是参与者,也是既得利益者。
如今他的声望,慢慢逼近当初为陛下谋划天下,治理四方的魏征。
而今的魏征,虽有一身功绩。
却闲置在家,做着言官所作之事。
进宫劝谏陛下,如泼妇骂街。
虽不知这其中发生什么,但史书上的典故告诉他。
如今他处于风口浪尖,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地步。
但他心中,对于神都皇宫那位年轻的君王,存在一丝幻想。
当年与陛下初遇的场景,到现在还依稀记得。
只闻他的名字,便毫不犹豫,不顾门第,不问过往,重用于他。
八年在天竺,从未怀疑于他,才有如今他现有的成就。
实现了他身为文人的抱负,学得文武艺,报于帝王家。
如此知遇之恩,就算有一日陛下刀斧加身,也无怨无悔。
虽这样想着,但两行热泪,从眼眶中缓缓流下。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杜大人,此次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