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是一个分属于中国的云南与缅甸佤邦的跨国民族,历史悠久。在我国只有两个佤族自治县,分别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建筑主要是用竹子、茅草、白树、麻栗木、红毛树、水冬瓜树等材料修建住房,是四壁着地的毛草屋,也有土坯草房和少数青瓦房。也有与傣族架空“楼房”相似的地区。装饰也是比较原始古朴,住房一般修建在大山里一个平缓的小山上。从山顶顺坡往下延伸,房屋与房屋之间的分布,没有什么规律,紧紧挨在一起修建。寨子周围有人们种下的荆棘,经过多年的生长和人为的修剪,成为了村寨的围栏,形成了进寨的简易屏障。进寨的门口是用竹子和木条搭建的寨门,门头上悬挂着带角的牛头骨作为装饰,传说牛头骨能驱鬼辟邪。佤族居住的是“干栏式楼房”或“四壁落地式”房子或竹楼。“四壁落地房”也叫“鸡笼罩房”。佤族的“杆栏式”楼房,比其他民族的杆栏式住房,在建造上要简单得多。
四壁落地房的结构比“干栏式”楼房简单,主要使用三棵长杈粗大的树木作为柱梁,用细直木作为椽条。房屋的房顶至房檐倾斜度较大,椽条上再盖上茅草,房子的四周是用竹篾编成的篱笆墙,正门向东。歇山式屋顶的特点是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这个意思是由原来的东西走向,修到这儿变成了南北走向,并低了一层,也就是说修到这儿改变了方向歇住了)分为垂脊和戗脊(要比正背低一些,方向也不一样)故而叫歇顶式。房内主要分为里外两间,相对较小的里间是主卧室,宽大一些的外间是生火煮饭、聚会待客以及孩子们睡觉的地方。从前的佤族人家基本没有什么家具,室内最显眼的设施便是卧室的门口架设的火塘,火塘搭着竹编的架子,是放置粮食、盐巴、辣椒,以及烘烤牛肉干的地方。
阴历十月是佤族的“盖房月”。这个时期砍伐的建筑材料经水泡后晾干,不容易遭虫蛀。但缺乏科学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木材是否容易招虫蛀更多地取决于木材的处理方式和环境因素,而不是砍伐的月份。盖房也要选择“吉日”。方法是到山上选择一棵大树为主柱,砍伐时要看树是否平稳着地,若是平稳着地,就证明选择的日子是吉日,所砍的树也可以用来做主柱,否则的话便是不吉利,就得重选大树和日子。佤族人盖房是一生的大事,有“一家建房,全寨帮忙”的传统。讲究的是一蹴而就,全寨人轮番作业,昼夜不停地施工,直到把房子建好为止。完工后,寨人欢聚在新房前载歌载舞“贺新房”,房屋主人会用好菜好酒款待众乡亲。每一个民族的特色建筑,反映出各个民族的特有文化和内涵。
佤族人的美食有:“鸡肉烂饭”是佤族独具特色的风味美食,将鸡杀死后,连毛一起放入火中,用明火烧烤,待鸡毛烧焦后,全部拔掉,然后继续放在火上烤至金黄色,冲洗干净后,才放入锅里煮,煮熟后捞出来作为备用。用锅里的鸡汤把加入的大米煮熟后,再加入绿色配菜搅拌均匀即可出锅食用。鸡肉可以凉拌,也可以红烧。酿肠是佤族的另一特色美食,原料包括肠衣、芭蕉花、米饭、猪肉、猪血、猪肺、茴香、大小芫须、葱、薄荷叶等食材和配料。然后将所有配菜剁碎后搅拌均匀,灌进肠衣里放入锅里煮十五至二十分钟即可食用。
牛皮稀饭是西盟县岳宋乡独有的名菜,是将晒干的水牛皮,在碳火上将牛毛烧掉,刮去牛皮上的黑色焦质物,洗净后切成条状和块状与红米一起熬煮半小时,再加入面瓜、瓜尖、瓜花、姜巴叶等去腥,然后继续熬煮半小时即可食用。魔芋也是佤族喜爱的一种食物,做法有点像做豆腐,将魔芋舂碎加水进行熬制,等魔芋水沸腾后进行过滤,再放入独特的凝固水凝固,食用时淋上辣子油、小米辣、蒜、葱、香菜、花生碎沫等即可食用。也可以与酸菜肉等炒着吃。佤族的其它菜肴与各民族菜品大同小异。
佤族的传统节目有“新米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早稻成熟时,佤族人民把这一时间称之为“朋奥”或“波奥”,意思是“尝新米”,也是第一次过“新米节”。第二次是在农历八月真正的“新米节”,佤族人民称之为“朋挺”或“奥瓦”,是感恩自然和庆祝丰收的节日。“木鼓节”是在每年四月十日至十二日三天时间,主要是为了更换新鼓,从砍伐树木到开始制作木鼓的工作过程。“崩南尼”是佤族辞旧迎新的节日,选择在佤历一年最后一个月,祭亥日没有固定在哪一天,只是定在佤历的最后一个月,主题是辞旧迎新。全寨的头人和青壮年男子会集聚到寨王家,商定迎新年的安排。要杀猪、杀鸡、舂粑粑等来祭拜神灵和祖先。
佤族称春节为“过大年”,通常会持续半个月的时间。“过大年”分为“大年”、“中年”、“小年”三个档次,把大中小三个年,分别称为“务底”、“务掌会”、“务雷”等风俗习惯。“取新火节”是每年农历十二月或次年一月举行。佤族会在长者的指挥下,要熄灭火塘的火,再通过古老的“钻木取火”燃起新火种,象征着新生命的重生,蕴含着吉祥与健康。“泼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