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十章
主要有帛书本和通行本两个版本。
帛书本: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通行本: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以下是部分注解:
河上公:“小国寡民”,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小,不敢劳之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不征召夺人良好也。
王弼:“小国寡民”,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之,当何患不足也。
这一章的隐喻如下: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隐喻了老子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构想,即国家规模小、人口少,人们生活简单质朴,没有剥削压迫、战争掠夺,大家安居乐业、自给自足,这是对当时混乱、纷争社会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对自然质朴的倡导:“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等表述,隐喻着老子希望人们回归到自然、质朴的生活状态,摒弃复杂的社会文明和机巧智慧,减少欲望和纷争,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对无为而治的主张:“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隐喻了统治者应遵循无为而治的理念,不扰民、不妄为,让百姓自然地生活,国家无需过多的政令和武力来维持秩序,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章不管是哪位大文学家解释的,对我们这些后人来说都有参考价值。
我说说我的理解吧。
第一句:
(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
啥意思呢?
小国寡民: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是国家规模小,人口稀少。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相对简单、自给自足,没有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和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更易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想像毕竟是想像,想象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华夏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内忧,很少有外患。
比如:
汉朝:
西汉初期,同姓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政权。汉初为巩固统治,分封刘姓子弟为王,给予他们极大的自治权。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坐大,如吴王刘濞煮盐铸钱,富可敌国,蓄谋已久。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发动“七国之乱”,企图夺取皇位,虽仅三个月就被平定,但暴露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薄弱。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成风,豪强大族大量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沦为奴婢或流民。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起义时有发生,严重动摇了西汉统治根基。
东汉后期,政治陷入黑暗深渊。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皇帝年幼即位,太后临朝,依靠外戚掌握朝政;皇帝长大后为夺回权力,又借助宦官力量铲除外戚,如此循环往复。这些权贵卖官鬻爵,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政治腐败不堪。“党锢之祸”更是雪上加霜,士大夫阶层对宦官专权不满,与之斗争,却被宦官诬陷为“党人”,遭到残酷镇压,东汉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
汉初,匈奴强大,不断南下侵扰。匈奴骑兵机动性强,对汉朝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因汉初国力尚弱,汉朝无奈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赠送大量财物,换取短暂和平。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展开反击。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率军出征,取得漠北之战等重大胜利,匈奴元气大伤。但此后匈奴仍时有侵扰,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北匈奴继续与汉朝为敌,联合西域诸国骚扰边境,汉朝不得不长期屯兵防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唐朝:
唐朝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买卖合法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下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无力承担赋税徭役。均田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无法维持,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农民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均田制瓦解后,府兵制难以为继,唐朝改为募兵制。募兵制下,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他们掌握大量军队,兼管军事、民政和财政,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号令,时常发生叛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后期,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交织。宦官掌握禁军军权,操纵皇帝废立,如唐宪宗被宦官所杀,唐穆宗等多位皇帝由宦